close

2007/03/11

雲貴高原山地多素有「八山一水一田」之說,泥土少、水源缺,農民種植困難,至今仍是中國最貧窮的省分。羅甸縣位於貴州南部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內,平岩鄉是羅甸縣裡貧窮的代名詞,全鄉8806人中,將近七成人口被列為貧戶,鄉內僅有一所九年一貫制的中小學,兩所完全學校以及四個教學點,其中五間學校,沒有任何可供學生活動的場所。

Hope是希望,希望、盼望。夜色總是那樣地黑,多數的孩子都得摸黑回家,僅靠著一支手電筒,用微弱的光線照亮前方的路。外人看起來不捨,但是山裡娃兒早就熟悉路上的每個彎路,念書的慾望戰勝了他們的恐懼,對於未來的憧憬,指引了他們的方向。


因為高山的阻隔,平岩鄉許多孩子對未來的夢想,可能永遠只是個無法實現的夢,直到台灣慈濟基金會來到了貴州,幫助學齡兒童重返校園,才再度開啟了希望的大門。從此,孩子的夢想,終於有了輪廓。


石頭在貴州堆砌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大山阻隔了每一座遙遠的村寨,但是阻隔不了孩子們從四面八方來到學校。他們把握每一個受教的機會,展現了台灣都市孩子無法想像的好學精神,為了回應偏遠地區的教育需求,中國政府喊出五年內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及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政策」。預計到了2007年,西部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口,可達到85%以上,青壯年文盲率將降到5%以下。

來自於台灣的慈濟基金會,從西元2000年就在貴州進行扶困計畫,助學、興學正是重點之一,慈濟志工給山裡面的孩子提供實質的援助,讓教育脫貧不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期待的未來。


1998年1月,貴州偏遠山區遭逢暴雨、冰雹,與乾旱相繼侵襲,慈濟人首度來到這裡發放物資;2000年慈濟在貴州省羅甸縣展開扶貧計畫,具體行動包括助學、濟貧和遷村等,其中助學部分累計至今,已經有數以萬計的孩子,因為慈濟人的幫助得以進入校園,接受教育。

2006年12月底,來自廣東、北京、上海、福建、廈門與台灣,共計八十位慈濟志工共同來到這塊福田,第二度舉辦冬令物資發放,也關懷當地,接受助學孩童的生活狀況。


教育不只是路旁的標語,這幾年來慈濟在貴州幫助超過三萬人次的孩子,讓他們有機會踏進校園,坐在教室裡聆聽老師講課,從此命運有了改變,山不再是牢不可破的魔障。


在貴州,有不少像春芝一樣聰穎的孩子,他們欠缺的,就是基本的教育資源,只要把握住學習的機會,山裡娃兒未來的命運就會不同。

石頭塑造了貴州綺麗的特殊風景,卻也箝制了孩童的未來,山溝裡的貧瘠稻田,生長著村裡稀有的食糧,山腰上崎嶇道路,是寨子間往來的媒介,孩子們在顛簸的石地上,走走停停到學校念書與求溫飽,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貴州地區緯度低,海拔高,東南季風不時吹拂著,這個以石頭旱地聞名的省分,謝東老師以嚴謹的身教,無私的付出,化作春風,吹拂著孩子,學習成長。

村子裡,老師和學生們對於教育的堅持與熱情,逐漸在山間各處的角落聚集,這股力量撼動了來自台灣的慈濟基金會,從此與山中子民的生命有了聯結。因為愛的牽繫,共同走過將近十個年頭。


或許,他們都沒有完整的家庭環境,或許,他們終年累月的,都只能穿著破舊的衣服。但是在慈濟的助學下,至少讀書已經不再是奢侈的夢。


看到了他們的努力,我們也相信,千百年的窮困循環,是可以被改變的,或許就在這一個世代,或者是下一個世代,人們就能夠看到,石頭山孩子的蛻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llthought 的頭像
    stillthought

    stillthought 靜思

    stillthou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