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7/9/16

2007年7月20號晚間,第一例由中國大陸捐贈給台灣同胞的骨髓,在慈濟志工的護送下,抵達了台北桃園機場。愛的接力與循環,有來有往,不再是單向,大愛串連了海峽兩岸。

吳德沛是當年陳霞的主治醫師,因緣際會,他親身見證了海峽兩岸,最令人動容的歷史時刻。

從小聽從父親教誨、立志要當醫生的吳德沛,剛進小學就遇上了文化大革命, 1978年,吳德沛在兩百人取一的激烈競爭下,考上了蘇州大學醫學院,通過他濟世救人的第一道關卡;畢業後由於成績優異,留任母校附屬醫院,終於圓了他的夢想。

1992年吳德沛到法國攻讀博士,專研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後接掌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科主任,至今吳德沛有23年的時間是在臨床上對治血液疾病,最關鍵的一戰,就是2001年、江蘇省首例非血緣骨髓移植,兩岸聯手搶救陳霞。

紮實的理論基礎、加上鍥而不捨的臨床操作,吳德沛累積了醫師的「仁術」,在傾聽每位患者的心聲時,吳德沛展現了他的「仁心」。

移植成功的陳霞,以自身經驗鼓舞病友;而當時大陸的中華骨髓庫只有三萬筆捐者資料,因應400萬的白血病患,配對成功率近乎於零。慈濟跨海峽捐髓、送髓的義舉,經由媒體的強力報導,讓中華骨髓資料庫增強了對數億人口的號召力與公信力。

六年之間,大陸的中華骨髓庫的捐贈者資料已擴增為55萬筆,2007年7月,首次由大陸供者捐贈給台灣的兩例骨髓,從北京送到了台灣,血脈相連的華裔血友病患,從此更多了康復的機會。

第一位接受大陸人士捐贈骨髓幹細胞的台灣少女,經過三個星期多的休養,已經從台北榮民總醫院出院,血液中已不見血癌細胞,沒有排斥現象,也沒有感染,免疫力正在恢復中。

1997年4月,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在花蓮慈院順利完成了台海兩岸,首例骨髓捐贈的抽髓手術,受惠的是十七歲的安徽少女。

至此10年間,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陸續向大陸病患提供配對的骨髓,已經超過五百例。

每一對案例,都是慈濟志工一路勸髓、捐髓、陪髓、送髓,程程髓緣、層層因緣促成的,無數位具備了大愛胸懷的捐贈者,帶著堅定的勇氣與毅力,成就了一番生命交融的美麗相遇

2007年2月,王天維授命護送這盒從台灣捐到大陸的骨髓液。這是他第三次擔任慈濟的送髓志工。

2001年,廣東台商王天維參與慈濟志工,因為在地的廣東定點骨髓移植醫院與台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常有配型成功的送髓工作,王天維居中擔任連繫的窗口,經常到醫院探望醫護人員,也和病友們結下不解之緣,楊靜秋就是五年前接受骨髓移植的白血病患者。這一天,他們相約回到當初搶救靜秋生命的廣州南方醫院。

2001年初,楊靜秋罹患急性淋巴白血病,之後有長達八個月的時間住在醫院裡,所有醫護人員都待她像家人一般。

治瘉後的靜秋,再回到醫院,彷彿成了醫病之間最好的一座溝通橋樑。

化學治療是靠施打殺死白血球癌細胞的藥物來醫治白血病,但化療的效果很緩慢,而且可能會再度復發。

楊靜秋從小生長在廣東鳳崗的鄉下,秉持著客家婦女的傳統,婚後她扮演賢妻良母與好媳婦的角色。

在鄰里間,靜秋的故事像是一則童話,結婚之初,靜秋和公婆、妯娌十個人同住一個老房子,為了幫家裡籌錢蓋屋,小夫妻開始奔波做生意;當靜秋被證實罹患血癌時,家人隱瞞了病情不敢對她說,而是不計代價要搶救她,全家大小傾囊掏盡、陪她共度生死難關。

1958年,美國湯瑪斯博士成功為白血病患做骨髓移植,創下人類醫療史上異體移植的新紀元。目前大約有50-70%的白血病患可以透過移植得到救治,但要找到完全相合的骨髓供體,即人類白血球抗原(HLA)配型相同,只有萬分之一的機率。骨髓資料庫是抽取自願者幾毫升的血,用作HLA定型,並將資料儲存在電腦裡,當有病人需要供體時,先在資料庫中檢索配對,再由配型相合的人進行骨髓捐贈。

已有30萬志願捐髓者資料的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14年來,提供全球1365例骨髓移植,其中524例捐髓到大陸。

2007年3月,楊靜秋實現了重病時發的願,第一次跟隨廣東慈濟志工前往和平縣助學,受髓重生的靜秋,伸出手去做一個手心向下的助人者。

五月的江南桃紅柳綠、萬物復甦,在蘇州滾繡坊新開幕的靜思書院,聚集了來自海峽兩岸的四百位老師,利用假期來到蘇州進行一場愛的饗宴。台上的谷慶玉分享了她從魚米之鄉湖南,奔到黃河灘頭的馬野庄,幫馬文仲辦學的艱苦歲月。

罹患肌肉營養不良症的馬文仲,四肢萎縮、不良於行,他覺得只有透過教育,才能改善文化和自身的貧瘠。1986年父親幫他蓋了簡陋的馬野庄小學,這也感動了千里外的谷慶玉前來加入,進而結為夫妻。

窮鄉教育苦撐了十多年,1998年馬文仲的病情惡化,他心裡很焦急,興學之夢仍有缺憾,寫信向慈濟基金會求援。2001年馬野庄慈濟小學成了黃河岸邊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八年來,慈濟與馬文仲夫婦共同攜手守護馬野庄的教育命脈;今天,藉著馬文仲的自傳「站起來」,鼓舞了許多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勇敢站起來。

愛如春風、風行草偃,慈濟為馬野庄的孩子蓋好了教室,也要把愛的人文傳播出去,志工長途跋涉來到每一個助學現場,用身教證明,什麼是愛的教育。

這次的兩岸書香交流研習還有一項重要任務,慈濟與新教育基金會針對資源缺乏的內地區域,贈送五千套優良叢書,藉以推廣閱讀運動。

證嚴法師期勉老師要把全天下的孩子都當成是自己的孩子,三天的交流課程結束,每位參與的老師,就像受到父母疼愛的孩子一般,感受到慈濟人滿滿的愛。

如果教育是無所求的付出,那麼推動骨髓捐贈更是大捨無求的志業。慈濟根據國際慣例,骨髓捐贈者和受贈者在一年內不能直接接觸,而是各自由志工陪伴。長期在廣東經營事業的王天維,兩年前連絡上受髓成功的楊靜秋,他時常引領靜秋去當志工。

今天他們要去探望的是白血病友李麗燕,去年因為靜秋的指點連繫,李麗燕終於找到配型的骨髓進行移植,但是兩人從來沒見過面。

從鬼門關前走過一遭的楊靜秋,體認到自己的生命是眾人所成就的,不僅發願幫助白血病患,還收養了一個小女孩。原本育有一子的靜秋,得知農民無力撫養四個女兒,放任老么在菜園裡被蟲咬,靜秋非常心疼,和全家人商量溝通,辦了領養手續,才知道小女兒的生日,居然和自己受髓是同一天。

藉由骨髓移植認識慈濟的吳德沛醫師,深刻認同「人醫」的理念。

自從1991年華東水患開始,慈濟全球做慈善的足跡也踏進大陸,16年來賑災、醫療、建校、助學、人文交流,愛的種子已生百千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llthought 的頭像
    stillthought

    stillthought 靜思

    stillthou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