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8/19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顯然是國際議題中最熱火的焦點了,但是在一片行情看漲的喧囂之外,有不少的經濟學者對它的未來有著隱憂,原因是中國大陸的東西部之間落差越來越大,不只是在個人平均收入上呈現懸殊的比例,區域經濟和人力素質也遠比不上沿海,這種「拉扯效應」一旦發酵,將有可能會拖累大陸的整體發展,要如何解決、或許教育的普及,才是最終之道,但這卻是一條漫漫長路。
大愛全紀錄多次跟隨慈濟志工的腳步,深入甘肅省偏僻山區勘查水窖的援建工程,體驗水資源的貧乏之際,也目睹了當地教育資源的困窘,我們看見許多代課教師,雖然每一個月只領個幾百元工資,卻依舊堅守在崗位上,有些教學點即便也只有幾個學生,年邁的老師還是堅持扛下百年樹人的教育責任,他們想圓的,是山裡娃兒的上學夢。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伴隨著四季規律的變化,滄桑的笛聲從甘肅省楊塔鄉中心小學向外飄散,位在中國大西北的黃土高原,有著素雅潔白的純淨,一望無盡蒼茫的荒蕪中,常常能夠找到堅韌的生命脈動。
這首詩描寫著黃土高原千溝萬豁山高坡陡的貧瘠地形,在甘肅省永靖縣的山路上從轉彎處向下看,高低落差常常都在三千公尺以上,在這樣的環境中對外交通聯絡也經常受阻,封閉的地理條件,產生了許多類似古代私塾的教學點。
駝著背、拿著籐枝的手微微顫抖著,楊自立身高只有一百五十五公分,髮已白、皮已皺,略帶沙啞的嗓音朗誦著課文,看得出來歲月在他身上留著深深的刻痕,在教導孩子過程中,透過聲音跟眼神,楊老師心中三十七年教職生涯的激昂熱情仍然延續著。
慈濟基金會從1997年開始,就多次針對民生、教育等扶貧面向,到中國大西部等偏遠山區進行考察,踏印在甘肅的足跡已經十年。2007年四月份,慈濟志工再度來到援助抗旱工程的三個缺水縣市,他們同時看到了偏遠山區辛苦克難的教學條件,簡陋的教室限制不住孩子們向上學習的熱情與動力。小小的手緊握著短短的鉛筆,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抓住夢想、展翅飛翔。
「教育是希望的工程」、「學校是慧命的搖籃」,如何透過教育,讓山區的農戶實現脫貧的想望,要怎麼用愛的教育來守護慧命的磐石,村小教師是最重要的關鍵。
楊塔鄉中心小學已經有四十年歷史,經過幾次的遷移與改建,基本上算是一個完善的基礎教學單位,不過和城市的學校相比,這裡不但教學資源貧乏,生活上更是不方便,這讓許多非志願卻被分發來這裡的老師有著難言之隱。初夏的黃土高原,冷熱空氣對流旺盛,局部山區的天氣,往往詭譎多變。
「學高為師,身正是範」這句古訓的化身,獻終生於教育還深情於人民,這種奉獻的精神,可以說是真正的師者風範,早在西元2005年大陸政府就決定,針對農村義務教育推動「兩免一補政策」,今年也正是西部農村教育的達標年,中國為了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兩基」攻堅計畫,已經投資了將近一百億的人民幣,但是地域廣大,要完成這兩基還真是不容易。農村教育的問題除了教材,還有師資的問題,如何讓高素質的青年教師願意留在農村紮根,或許還需要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這樣才能夠讓農村學校維持一定的水平。
中國大西北的很多偏僻地方不但地理環境封閉,生存也不容易,隨著四季運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大小農村事佔掉每個人生命中大多數的時間。
夢想對年邁的楊自立來說,彷彿有點虛幻,他只能浸淫書畫中尋找寄託,但是對楊塔鄉這些年輕的老師們來說,夢想,永遠在前方等著。
去北京旅遊彷彿是每個孩子的夢想,圖畫紙上描繪著他們的想像,但是山裡的老師們用什麼來實現他們的嚮往呢?守在馬山教學點的楊老師緊握著教鞭,就像護持自己的誓言,要撐起深山孩子受教育的夢想。三十七年過去了,他完全沒有動搖,想當歌星的崇老師總是利用早晚的課餘時間練習發聲,還自己摸索著該如何透過網路讓自己的聲音傳出大山。懷著身孕的燕燕老師,儘管不時得忍受隱隱陣痛,卻依舊咬著牙關,並沒有太多埋怨。六年了,和先生分隔兩地,馬上又將有了寶寶,即將成為母親,她心裡其實有著許多的掙扎。張順霞很清楚要當舞蹈老師,夢想還是很遙遠,年紀還輕,生性樂觀的她,心中沒有絕望這個字眼,副校長在童年的牧羊時光中學會了吹笛子,沉默寡言的他常常隨性拿起笛子,吹出充滿鄉愁跟記憶的音符,或許他只想讓人知道,有一位喜歡音樂的老師,他叫做李剛,西部高聳的大山像是圍籬一般。乍看之下它框住了村小老師的夢想,但是這也像是一種試煉,陪著孩子,望著遠方,不管堅持,留守大山的年邁老師,或是懷抱私密夢想的年輕老師,大家正在集體建構的,其實是農村教育的百年大夢。孩子們的未來或許就全看他們了,每個人都有夢想,這些村小教師當然也不例外,或許為了這些山裡面的孩子他們的願景將永遠無法實現,但是如果有這麼一天,當這些學生秉持著老師的教誨勇敢走出大山,又未嘗不是另一種理想的實現呢?村小老師的奉獻犧牲,換一句說,不也正是「將小愛化為大愛」、恢宏氣度的人生格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