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9/2
「滾繡坊」坐落在蘇州最有名的洋街十全街旁,一座近百歲的園林裡。五月初,這裡誕生了中國第一家靜思書院,藉著書籍與與文化出版品,慈濟要在這裡將真善美的人文觀散佈在神州。
書院的靜謐角落裡,兩個素不相識的女孩,因為擁有同樣被火紋身的面容而相識,來自湖北的葉陳潔,十三年前不幸被一場爆炸意外波及,正值雙十年華的大學生,一瞬間變成全身燒傷的殘疾人。
1995年,上海慈濟人援助葉陳潔動了十次手術,現在的葉陳潔已經結婚、生子,並且在湖北殘疾人聯合會找到了一份好工作。
慈濟志工曾經撫平過葉陳潔的無奈與傷痛,換個時空,此刻,她以過來人的身分,試著解開李小珍的心結。
李小珍來自江西,第一次造訪蘇州,當她巧遇到過江西助學的志工陳麗衣,兩人之間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這條河,切斷了江西宜春飛劍潭鄉的經濟命脈,也阻隔了孩子的求學路。1997年,上海慈濟人集資援建了白竹小學,並且每年跋山涉水來到飛劍潭鄉,對貧困學生發放助學金。今年二月,陳麗衣第一次參加江西助學,就是在這裡,她認識了李小珍。
父親耕種三畝田地,養活一家八口。身為長女的李小珍為了籌錢念書,到炮竹廠打工。但很不幸的,工廠發生爆炸意外,她躲避不及,全身燒傷高達55%。
一趟江西助學,又有2100位山裡的孩子得到資助,能夠繼續在求學路上邁進,但是失學又遭火神毀容的李小珍,她的希望又在哪裡呢?當時,陳麗衣感嘆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幫助李小珍,只能帶著深深的遺憾返回蘇州。
五四作家郁達夫在「蘇州煙雨記」裡這樣描寫著:蘇州城是一個浪漫古都,街上的石塊和人家的建築,處處的環橋河水、狹窄的街衢,沒有一件不在那裡誇示過去中國的悠悠態度。
西元前514年春秋時期,吳王命宰相伍子胥考察水文地理之後,在蘇州建了吳城,並且疏引四周河流,開挖縱橫水道伸向全城,自此,蘇州城在歷史舞台上,已然悠悠度過2500年。
歷史氛圍或許是舊蘇州那件古意盎然的外衣。1997年上任的蘇州市副市長朱永新,提出用文化打造蘇州的理念,除了園林與流水,文化,從背景被推到了前景。
除了副市長的大力推薦,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也把他生涯封箱之作獻給了這個故鄉,蘇州博物館,被他暱稱為「我的小女兒」。許多設計,都得自於小時候園林生活的美好經驗。
如果說建築是城市的身軀、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那麼書店或許可以被形容為城市裡那雙看世界的眼睛。
滄浪區因為匯集蘇州大學和著名園林形成了文教中心,這裡也林立著許多個性化書店,有崇尚西方哲學思想的雨果,也有強調智者在此垂釣的書屋,這些空間,正是許多蘇州人的精神糧倉。
同樣在滄浪區的滾繡坊41號,清朝中期,這裡是「吳氏義莊」,文獻裡這麼記載著:當時吳氏宗族有義田六百畝,供族人濟貧、養老、備荒及助學之用。因緣不可思議,慈善兩個字的精神延續到21世紀,慈濟巧合的在這個宅院裡創立靜思書院,把證嚴法師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利益眾生的理念,藉著典籍和志工服務的精神,向四方傳遞出去。
伍子胥當年「相土嘗水」建造吳城,再引河水貫通了八座城門,水陸交織出蘇州的特殊風貌。古城的民居大多臨水而建,門前可乘車、門後可上船。
城中河多,自然就雅橋處處,唐代詩人白居易就任蘇州刺史時,留下了「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河頭冰欲銷,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這段詠嘆,詩人早已遠去,文章卻能流傳千古,更可貴的是,黃鸝巷、烏鵲橋依舊活在老城以及蘇州人的心裡。
宋朝宰相范仲淹曾擔任蘇州知府,並且買下這塊風水寶地,創辦了蘇州府學。剛開始只有二十多個學生,有人說占地太大了,但范仲淹力排眾議,積極興學!後來,光是北宋一代,蘇州府學就培養了486名進士。當年人們都說:「得此地者世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卻認為:「與其獨占寶地,將來僅我一家得富貴,不如捐地辦學,讓吳中百姓都富貴。」這樣的胸懷,讓他贏得「天地間第一流人物」的美譽。
不管是興學或是助學,自古以來,都是常見的行善志業之一。
慈濟人在江西十年興學,可以說不遺餘力,在助學過程中巧遇李小珍後,也發展出另一段因緣。看著她被火紋身的苦,慈濟人決心要伸出援手。
藉著靜思書院開幕的因緣,慈濟邀請了江西地方父母官和醫療團隊,在蘇州商談援助小珍的合作案。
李小珍自從去年被爆竹炸傷後,家裡四處借貸、已經花了十萬多元人民幣。雖然挽回一條生命,但是發癢的皮膚、癴縮的面容和手腳,讓她自卑地躲在家裡,直到慈濟人發現,鼓勵她接受治療、李小珍終於跨出了第一步。
當醫生診斷癵縮的手還有復原的希望,李小珍的心中卻是憂喜參半。喜的是,能把手治好,才有機會再外出打工幫忙家計;憂的是,龐大的醫療費用,將從何而來呢?此刻她的心情,是何等的忐忑呢?
陳麗衣,是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早年家住在桃園時,就已經是慈濟的環保志工;兩年前跟著開工廠的先生搬到蘇州定居,當先生事業穩定,兩個孩子認真求學, 陳麗衣就一直找尋著心靈的依歸。蘇州靜思書院成立之際,她發現可以為很多人做飯,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香積志工成了她生命中的榮耀標記。
2007年2月,陳麗衣跟著上海慈濟志工前往江西助學。稍後,與李小珍的緣分並沒有中斷。從那天起,遠在蘇州的陳麗衣,每天都為著江西的小珍發願祈福。
對小珍而言,要當志工,有顆善心、有副雙手似乎還不夠,因為變形的外耳,讓她連戴口罩都很困難。
旁觀的李媽媽也加入香積志工行列。
全部的家當就塞在這只慈濟發送的手提袋,李小珍走出投宿蘇州的「風光旅社」後,她的人生又會遭遇什麼樣的際遇呢?
經過評估討論,慈濟志工決定資助李小珍進行整型手術,希望能夠恢復雙手及嘴巴的功能;受到慈濟精神感動,加上自己也來自江西宜春,整形醫院院長決定加入這個慈善行列,住院費用,將由醫院全數負擔。
在上海,郭鑫算得上是位收入優渥的中醫師,但他卻願意放下高薪與家人,隻身到蘇州當一名影視志工,他把自己的生活欲求減到最低,所有的心力只為利益眾生,郭鑫希望可以將功德回向給自己父親。
這是一段辛苦的旅程,繁複的手術完成後,經過一個多月住院治療,李小珍終於能夠舉起自己的雙手。除了媽媽,慈濟志工也全程陪伴照護,葉時斌師兄三餐送飯到醫院,滿滿的愛,讓小珍的身心得到最好的滋養。
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郭鑫和蘇州影視志工拿著攝影機,持續記錄李小珍的復健點滴。
這一天,小珍終於要回家了,最是戀戀不捨的,還是蘇州的慈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