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6/12

南京的天空中總是看來灰色迷濛,就連空氣中也瀰漫著一股古老的氣息,彷若讓這城市蒙上一層輕柔的面紗,天空下種植在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為南京增添幾許清新。

秀色盎然的綠意不斷向前延伸,彷彿進入到南京那深厚古樸的文化底蘊當中,走過悠久歲月的古都,歷史的遺跡悲傷的訴說著往事,讓這城市浮現出幾絲揮之不去的傷感面容。

利濟巷二號是一座典型的民國風格建築,老房子看起來普通,但這裡卻是亞洲面積最大且目前僅存的日軍慰安所,這見證慘絕人寰的建築,目前卻面臨拆除的命運,原因是這裡並不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為了改善城市面貌,它得面對走入歷史的必然。

利濟巷二號雖然已經開始拆除,但是曾經發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慘痛記憶卻不會如此輕易地被抹滅,因為歷史或許可以被原諒,但是傷痛與恥辱卻始終烙印在南京人的心靈深處。

頂著六朝古都的歷史光環,2005年的南京已經相當的現代化,高樓廣廈車流如潮,擁抱現代文明的經濟都會與古老悠久的文化遺產,交織出南京獨特的城市風貌,在老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同步進行的情況下,遊客容易看見固有的歷史古蹟夾雜在新建築間的反差與對比。

中山門附近就有一棟五十層樓高的希爾頓飯店,這種城市意象彷若讓人置身古代與現代交錯的時空之間。

以地理位置而言,南京位於華東地區,有長江橫貫東西以及京滬鐵路縱穿南北,交通四通八達,因緣際會,南京成為台灣慈濟基金會早期前往大陸賑災的中繼站。

西元1991年七月,大陸的華中華東發生世紀大洪澇,災情遍及十九省,有將近兩億人受災,萬頃良田瞬間成為水鄉澤國,證嚴法師在悲心驅使下,發動愛心擋嚴冬的全球募款活動。

慈濟賑災團第一次踏上大陸,前往江蘇興化、安徽全椒、河南固始進行勘災發放,當時抵達的第一站就是南京,而在這個城市也已經培養出許多慈濟志工傳承著部分慈善工作,位在廣州路隨園大廈會所就是他們勤耕福田的活動中心。

現代南京並不只擁有文化古都的稱號,更在交通建設與經濟發展上加緊腳步,緊追著新崛起的上海建設美好和諧的新南京,配合著政經環境的改革與開放,加上投資環境良善身為江蘇省會的南京,成為台商投資大陸的新熱點。

每年來這裡考察的工商團體越來越多,企業的投資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大,目前台灣排名前一百名的企業中,已經有三十幾家在南京投資。

每三個月來自南京上海蘇州等地的志工以及一群大學生,大家便會相約前往安徽全椒的敬老院關懷,通常在前一天大家就會抵達南京會所,利用禮拜六的下午進行各項關懷技巧的行前訓練。

許多年輕人選擇來到南京就讀,無非是因為這裡是教育學術的一流重鎮,也充滿了屬於中國的人文氣息,它不僅是高等教育跟科學研究的四大基地之一,城裡更看得到多達三十一所的高等院校,以及一百一十四個科研機構。

就在二百多年前,諷刺文學巨匠吳敬梓就在秦淮河畔完成巨著儒林外史,遺留下來的學術氛圍,也似乎象徵了南京文風的脈絡相傳。

歷史成為南京抹滅不去的印記,但面對未來,這個曾經哀傷的都市,其實還是認真的想要擺脫悲劇宿命,2005年全國性的十運會在這裏舉辦,像是要透過集體吶喊,喊出南京人的力量與熱情。

諸多交通建設的開通,長江三橋、南京車站、地鐵等,讓南京現代化水平提升,當我們輕輕掀開南京朦朧的面紗下,展現的是迎向美好未來的活力與潛力。

秦淮悠悠,源源流長的培育著千萬南京子民。那些夾雜於地面現代建築的古蹟靜靜地看著南京繼續走向未來,對於來到南京經商或是求學的台灣人,也逐漸倚靠在這塊土地上祈求發展,不過不同的是,除了經營事業,他們也同時經營志業付出關懷。

台商印象可以用輕柔圓融書寫,也可以用慈善人文彩繪,人數或許不多,但就像是南京街上的蒼綠梧桐,未來這些善的種子,也將會有茁壯成長的一天。

http://210.59.147.4/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126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llthought 的頭像
    stillthought

    stillthought 靜思

    stillthou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