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8
一隻隻白鷺鷥清閒悠哉地在廈門海面上來回覓食,那白色優美身影點綴著浪潮沙洲間,交織出安逸淳樸的海濱景象,相傳遠古時代,廈門這裏就是白鷺鷥棲息的地方,讓廈門也有「鷺島」的別稱。
位處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廈門,是大陸距離台灣最近的一個城市,平整的道路,乾淨的城市空間,是廈門給人的第一印象,優美的環境跟美麗的海港,是這個城市最有特色的外衣,船隻隨著海浪的律動漂蕩搖曳,緩緩行進在湛藍的海面上,如此浪漫的景象,讓廈門享有「海上花園」、「海上明珠」的美稱。
廈門在血緣地緣、生活習慣上與台灣相近,來到中山路附近的幾條老街行走,對訪客來說別有一番風味,騎樓建築的古樸像是歷史遺留給這個地方的印記,行走在老街當中往來的人潮,騎樓下的商家小雜貨舖等,這樣的街道景觀,幾乎與行走在台灣街道上如出一轍,公車上的廣播報導著台北、高雄等地的氣象,計程車上聽得到搖滾樂團五月天的旋律,身在廈門,卻也彷若身在台灣一樣,這個時空看得到廈門與台灣翦影般的印象;但早在四百年前開始,兩地的歷史其實已經緊緊相扣。
前後歷時兩百多年的時間,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台灣被清朝政府割讓後,日本政府施行南進政策,台灣商人在日本政府支持下開始前往中國經商,八O年代,台灣正處於經濟起飛的時期,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台商,開始尋求海外投資的機會,紛紛以外資名義前進中國,因此,過去唐山過台灣的形式,逐漸轉化成台灣進唐山的回流現象。
位在中國大陸沿海的廈門,主要是由廈門本島鼓浪嶼、九龍江北岸沿海陸地所組成,曾經聞名東南亞的橡膠大王陳嘉庚便是在這塊土地上出生,當他海外事業有所成就後,除了不斷支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他也致力於廈門故鄉的教育興學,在他有生之年一共創辦了集美學村、廈門大學、新加坡道蘭學校等118所學校,百年過後,陳嘉庚先生的興學精神其實依舊延續著,許多來到廈門的台商除了帶來技術與資金外,還多了一顆慈善的心,為農村孩子的未來而努力,雖然廈門地區有著繁榮富庶的城市,但是也同時存在著貧苦的農村面貌,生活在這樣環境中的孩子們,往往因為家裏付不起學費而輟學,但是他們對於讀書還是有著無限渴望。
許多離開廈門到台灣或南洋經商的華僑,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後,往往會榮歸故里蓋房興學,這種文化也讓廈門成為著名的僑鄉之一,位在和平碼頭對岸的鼓浪嶼,一間間美輪美奐的西式洋樓,便是許多華僑飛黃騰達後回鄉所興建的,這種回饋鄉里的心態,似乎也不分族群,因此在許多台灣過唐山的人們身上,也可以看到一種取之當地,回饋當地的態度,這種態度,也持續在這塊土地上蔓延擴散。
1996年因為賀伯颱風的關係,慈濟踏上福建這塊遭到蹂躪的地方,進行發放並且援建學校,後來也陸續發現很多清寒學子,因為家貧無法就學,於是從2001年開始,在福建地區展開助學計劃。志工的出現就像是陰霾中的一道曙光,許多貧困學生的人生因此有了改變。
農村的孩子如果走不出貧困,將會一代窮過一代,但只要點燃一點微弱的知識之火,卻往往可以立刻照亮孩子們未來的寬廣前程。慈濟人在廈門的助學工作,從2001年到現在,已經嘉惠了一千多名中學大學學生,也慢慢建立孩子們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對脫貧的期望。
因為有了讀書、受教育的機會,讓這些孩子們懂得思考,為自己與家人的未來努力以赴,一千個孩子就是一千個家庭的希望,這些埋在肥沃土地裏的種子,也一定會幻化成充滿綠意的希望森林。
http://210.59.147.4/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1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