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7/06

上海,以極其華麗的姿態,像個貴婦依傍在黃埔江旁,她是古典的,十里洋場的意象,殖民建築的風華,如江水滔滔地流經幾個世紀,她更是現代的,商業大樓與高聳的東方明珠,將外灘的美豪放地展現在世人眼前。

行走於上海城區,民初的歷史氣息從來沒有消失過,遇見一棟洋房,那或許是某個名人的舊宅,也或許曾經上演傳頌一時的愛情故事,此刻,腦海中浮起的圖像,該是張愛玲,還是阮玲玉呢?

濃濃夜妝,為這個城市增添嫵媚,歌舞秀場的夜上海,時髦的紙醉金迷,讓上海人在消費層面睥睨中國其他省分,這裡是經濟先驅的上海,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起飛的年代,上海扮演著龍頭角色,然而,人們有關上海經濟、殖民,以及奢華、情愛的文藝印象,在新紀元能不能注入不同的元素。

愛從海上來,這個城市有群人正在實踐一種價值,或許透過這種實踐,在消費導向的時代,能夠讓人反思經濟背後,窮人與富人之間能否透過愛,建立新關係。

在江西省的偏遠山區內,有個等待外界援助的白竹小學,為了孩子,當地領導曾經為爭取外援而積極奔走,上海慈濟志工輾轉得知消息後,立刻前往勘查了解情況,1996年這一群在上海的台商,穿上了藍天白雲的志工服,走入這個中國內地省份。此刻,大家不談生意,談的是如何愛人與助人。

這裡是白竹村,與外界有著一個水庫的隔閡,在雲霧裊裊中更顯得與世隔絕,只是如此悠遠的意境,對白竹村的居民卻反而是層層阻礙。

上海慈濟志工一行人渡水而來,希望帶來改變,這裡的孩子沒有學校,要唸書得先走一段路下山,再搭船渡過水庫,據說每年有不少孩子因為渡水發生意外而喪生,許多家長不敢讓孩子上學,讓當地入學率低於六成,再加上生活艱困,他們的學習環境更是極度簡陋。

1997年的9月20號,白竹小學落成啟用,從此孩子不必再冒著橫渡水庫的危險,白竹小學也成了慈濟志工在大陸偏遠地區建立的第一所希望工程學校。

鄉村、都會,在生活條件呈現兩種極端的區域來往,慈濟志工甘之如飴,回到自己置身奮鬥的上海,對於這個都市,每個人都有種有著不同的詮釋。

老上海隨著全球化的腳步悄悄地換上了消費經濟的炫麗外衣,九0年代來到上海發展的台商,在十多年間見證了這個偉大城市的崛起。

當上海攀越了現代文明的頂峰之際,物慾,往往成了許多文字描繪這個都市的形容詞,有人說這裡的生意人夜夜笙歌,有人說他們紙醉金迷,但是這印象過於片面;有群人文企業家,對自己有著更深的期許,財務報表跟投資報酬率不是生活的全部,因為他們知道,有更多價值比數字與利潤更加珍貴。

九0年代,上海各項建設蓬勃發展,慈濟志工的人數也開始增長,這一顆慈善樹,從邱玉芬這第一顆種子開始發芽成長,1998年,她聽說河南有個殘疾老師發願興學的故事,許多上海慈濟人的心也都深深的受到感動,因緣難得,偏遠的小村落出現了上海慈濟志工的足跡,這裡是河南省黃河灘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馬野庄村,這裡的人們臉上佈滿風霜,畫面描繪著村民們世世代代為了生活勞苦的樣貌。

即使手不能寫,腳不良於行,馬文仲還是堅持教育一定得辦下去,漣漪繼續向外擴散,馬文仲一封求助信,感動了一省之隔的邱玉芬,這一所克難慈濟小學默默經營十五個寒暑後,終於引起企業界的注意,隨著慈濟志工的到來與援助,馬野庄孩子的希望,也終於在黃河灘貧瘠的土地上露出曙光。

黃河灘上小村落的興學故事,在馬野庄慈濟希望小學落成後將繼續被村人流傳下去,而慈濟志工的腳步不會因此稍作停歇,四方天地間無數的苦難蒼生,還需要這些人的關愛與膚慰。

身著藍天白雲的制服,腳穿著白色布鞋,上海慈濟志工渡過江西白竹水庫,走過古老的黃河灘土地,他們的腳步還走進最貧困的省份之一,貴州。雙腳踩踏著泥濘,翻山越嶺而來。

來自極盡繁華之地的上海,慈濟志工在貴州與傳統而古老的少數民族相遇,在丹寨縣揚武鄉烏灣村也有慈濟建校助學的事蹟,1999年落成的烏灣小學,是繼江西白竹慈濟人第二所全額贊助的學校,志工們每年也為貧困學童發放助學金。

不只建校助學,上海慈濟志工還有滿滿的教育熱忱,每次前來總會特別設計有趣的活動吸引孩子注意,目的就是希望偏遠山區的孩子能有不一樣的視野,從靜思語教學活動中,口說好話、學習善知識,就是當父母需要你時,能歡喜付出就是孝順。

走入偏遠的山區裡,上海慈濟志工以小心卻堅定的步伐,一步一步印在石頭山的土地上,走進最貧困的家庭,體驗他們的窮苦與快樂。

看過人間極盡繁華的上海,也走過極度貧困的地區,上海慈濟志工每一次回到上海,都是為了下一次的出發。

位於中國內陸的甘肅東鄉屬於半乾旱地區,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一直面臨缺水的生活困境,在中華慈善總會居中協調下,上海慈濟志工順著因緣來到了這一片黃土大山。

對於住在都會區用水無虞的慈濟志工而言,東鄉滴水貴如油的生活實況,對他們來說,是絕大的震撼。

1998年起,上海慈濟志工開始在東鄉援建水窖,慈濟資助工程費用,居民出工出勞,多年下來已完成3000多眼的水窖,解決了居民長期以來的用水之苦,而這也代表了有3000多個家庭,可以因此朝著脫貧致富的道路前進。

東鄉,還有為數眾多的居民急需水窖,上海慈濟志工捐建水窖的數量逐年增加,希望能夠一步一步,協助東鄉居民解決用水的困境。

生於乾旱之地,東鄉人似乎時時刻刻有著渴望,渴望水,也渴望學習知識的學校,生在幅員遼闊,物資貧瘠的地理環境中,孩子們要念書,得翻過一座又一座的大山,路途遙遠,讓許多孩子犧牲了求學的權益。

蓋水窖、建學校,臨海的上海慈濟志工,與深處內陸的東鄉,地理上的距離遙遠,生活條件也如此懸殊,然而,因為有愛,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卻可以如此貼近,朝著大西部,上海慈濟人腳步不曾停歇;向著南邊走,足跡也來到了蘇州。

從上海出發,慈濟志工積極向台商勸募善款,為貧困農村建校助學;來到了蘇州,自古以來就有許多諺語,形容這裡的富庶豐饒:「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慈濟基金會自1993年,建立台灣骨髓捐贈資料中心,到了2001年,兩岸之間,已經進行了86例的捐贈,陳霞就是蘇州的第一個案例,除了台灣來的送髓志工,整個過程中當然也少不了上海慈濟人的力量與陪伴。

自古以來,文人雅士偏愛蘇州,讓它擁有了意境優雅的文學印象。詩意園林、古橋流水,讓它的地域風貌有別於上海的精明與現代,不過現代的蘇州,其實也有蓬勃的商業活動。

現在我們要去思考與學習,以慈濟在台灣有四十年的經驗,要讓社會能夠更美善,很想把我們的經驗帶過來,我覺得每個人的人生,可能到最後你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你就會覺得那才是真正快樂的感覺。親子之間,哺育之愛,反芻之情,常常盡在不言中。但是,關於孝順這個普世價值,大家都知道很重要,卻常常忽略了它,於是人文企業家們透過助學、發放以外的形式,跟社會人士開始了一段溫馨對話。

「孝順」兩個字,無形烙印在觀眾腦海裡,舞台劇終究會落幕,但是前所未有的感動,卻將在人們心中繼續迴盪,這一股感動的力量,需要永遠被延續下去。

兩個城市透過愛而連成一氣,從蘇州回到上海,長久以來,世人看見了它歌舞昇平的繁華外衣,隨著政策的開放、外商的移入,形塑出來的不只是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的進步印象,台商取之當地,用之當地的回饋精神,也許能為二十一世紀的上海,注入一股清新的力量。

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大陸的這群人,以上海為起點,但足跡卻踏印在偏遠的山區,凹凸不平的黃土地,以及古意盎然的庭園城市,不管什麼地方,只要有苦難他們就會出現,用笑臉跟擁抱,這些台商重新定義了企業家的形象,曾經從海上來,慈濟人帶著他們的愛接引新血,腳步將會朝著大山深處、窮鄉僻壤,繼續向前行。

http://210.59.147.4/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1366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tillthought 的頭像
    stillthought

    stillthought 靜思

    stillthou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