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14
今天是斯里蘭卡辛哈拉新年的前一晚,脫鞋入寺,為佛花灑上水珠,獻到諸佛的面前,合上雙手,虔誠祈禱,每一朵鮮花都代表著一個盼望,每一盞油燈也都代表著一個希望。
斯里蘭卡被喻為佛的國度,全國有超過5600所的寺廟,70%的人口信仰佛教,幾乎每個人從小時候開始就與佛有緣。生活在佛陀的腳下,他們樂天知命,與世無爭。米蒂拉的內心充滿一種最簡單的幸福,因為她能和丈夫兒女並坐在佛的面前一起祈禱,但是周圍的村民可能就沒有這麼幸運。那一天,短短的20分鐘,使這裡少了10%的人口,短短的20分鐘成為他們一生的惡夢,短短的20分鐘徹底擾亂了這裡平靜恬淡的生活。
斯里蘭卡的原意是「光明富饒的樂土」。1900萬的人口生活在65000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她北與印度相望,南近赤道,四面環海,國土形似水滴,人們稱她是印度洋上最耀眼的藍寶石。2004年12月26日,一層深藍色的死亡陰影籠罩了這顆寶石。上午八點,印尼海底發生史上罕見的芮氏規模9級強震,能量相當於100萬顆廣島原子彈釋放的能量,威力之大,造成蘇門答臘在地表上位移30公尺,甚至連地球的自轉速度都受到影響,然而強震撼動的不只是印尼,而是整個世界。
地震在海面下引發一股看不見的海嘯波,全球10億噸的海水都為之振盪,巨浪則以800公里時速橫越印度洋,由於這個地區沒有任何預警系統,讓海嘯得以恣意肆虐,前端浪頭甚至還直撲東非的索馬利亞,最後,這場世紀大海嘯襲捲了十二個國家,一夕之間,造成22萬人死亡。地震過後兩個小時,巨浪來到斯里蘭卡南方漢班托塔的家門,但是當地居民卻渾然不知,海水本來跟平常一樣湛藍,但是過於躁動的海嘯波衝入淺灘之後,突然成為一波波超過十公尺的巨大水牆,吞噬了這個小漁村;二十分鐘過後,光是漢班托塔這個小市集就找到5000具屍體,這場災難總計造成斯里蘭卡38,000人死亡,它讓斯里蘭卡由一顆寶石,變成印度洋上的一顆淚珠。
那一瞬間,漢班托塔高達九成的居民在海嘯中失去親人,一具具屍體被挖了出來,沒有冰櫃,沒有屍袋,腫脹發黑的遺體無法辯認,親人的心就跟災區的道路一樣,柔腸寸斷。
從沒遭遇過如此天災的斯里蘭卡,向全球請求救援,這場世紀之災也激起人類的互助情誼,各國的救援物資紛紛來到,其中也包括台灣的救援團體及物資。
2006年4月,一台可愛的嘟嘟車在漢班托塔的大街小巷穿梭著,廣播著慈濟義診的消息,一年多以後,慈濟義診團又回到這塊土地。時間沖淡悲情,居民也慢慢找回過去的生活步調。
馬路邊還看得到一些破房子,時間彷彿又回到災難的瞬間。這裡原來有飯店,後來被海嘯摧毀了。海嘯帶走的不只是曾經熱鬧一時的飯店,帶著被海水洗禮過的身軀,望著殘破的家園,然而,海水衝垮的不只是家園,還有這個國家的醫療體系。
那一場世紀海嘯幾乎沖毀了漢班托塔所有的藥局,方圓250公里內唯一一家醫院「漢班托塔醫院」,也因病患暴增,造成藥品嚴重短缺,當地急難救助和公衛體系雙雙瓦解,災區疫情隨時可能一觸即發,慈濟醫療團的及時出現,無疑是為當地停滯的醫療環境帶來一線生機。慈濟賑災團在海嘯發生後第三天,帶著 上人的祝福,以及1800公斤的醫療物資前往斯里蘭卡。
2004年最後一天,慈濟義診中心正式開張,從掛號、檢傷、內外科、藥局一應俱全,斯里蘭卡衛生部長也保證優先供應醫療站水電,讓醫護人員們能夠開始進行簡單的手術。
義診現場景象觸目驚心,災民個個身心俱疲,他們的症狀多為外傷,其中又以擦傷、挫傷、裂傷最多。走在漢班托塔,很容易看到邊走邊哭、和不知所措的人們,他們眼看著家人罹難,下落不明,很多人出現白天不自主流淚,夜裡失眠的恍惚狀態。
為了安置無家可歸的災民,斯里蘭卡政府搭起781個收容所,收容了97000多人,但是災區排水不良,災民高度集中,加上垃圾堆積如山,和人畜雜居的環境都直接影響了災民的健康。水災過後的蚊蟲滋生,將會影起另外一個嚴重的疫情的爆發。
小小的慈濟醫療站自2004年12月31日開張以來,就以馬拉松的方式連續義診長達一個多月,來自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美國的人醫會志工,分六個梯次進駐,總看診人次高達27,072人。因為真心付出,慈濟得到災民信任,也因為有熱心的當地志工加入,義診工作才能順利進行。
醫護人員細心的為老婦人換著藥,他們自費、自假,從六千公里外的台灣飛到這個陌生的國度,體驗生命,也聽見這個千年佛國發出的嘆息。
人在幸福中是沒辦法學習到東西的,只有在苦難中才可以學到很多很多,體會到很多不同人生的意義與境界。來這邊之後才真正能夠體會到,原來我們在台灣,是那麼的幸福。
如果不是因為義診,這些醫護人員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踏上這個佛的國度;如果說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那醫生往往是在最苦難的現場悟道。
一片祝福聲中,醫護人員結束兩天的行程,封箱打包,他們也將帶著屬於漢班托塔的笑容,離開這一塊熾熱情的土地。
每張笑臉背後,都有一段悲傷的故事。48歲的達哈馬桑那有5名家人在海嘯中罹難,如今只剩一個女兒相依為命;而費迪瑪只要想起在海嘯中往生的孩子,淚水就流個不停…
淚水變成一片汪洋,巨浪讓近百萬人流離失所,腳下的瓦礫曾是一戶戶人家,而殘破大地上的災民,何時才能回家?
根據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這一場世紀海嘯,讓斯里蘭卡新增25萬的貧窮人口,災民回家的路似乎遙遙無期。
為了讓災民即早有個家,可倫坡總理辦公室邀請慈濟參與援助漢班托塔計劃,為災民重建家園,在大愛屋完成之前,志工搭起300頂帳棚,讓災民暫時居住烈日下,志工、災民,甚至來自巴基斯坦的陸軍士兵,也一起投入了搭建工作。
2500戶的造鎮計劃由許多國家贊助興建,瑞士、瑞典、荷蘭、澳洲、韓國,以及斯里蘭卡的慈善團體,將攜手打造出這個希望新市鎮,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慈濟援建的千戶社區,除了住房,慈濟人也同時規劃了職訓所、托兒中心、活動中心、健康中心、購物中心,以及學校等設施,然而,這些工程都需要龐大的資金注入。
海嘯過後,慈濟在第一時間,發起了「大愛進南亞 真情膚苦難」募款活動,全球慈濟人紛紛走上街頭,這些點點滴滴的愛心將化為力量,帶給災民最實質的希望。硬體的房子只是生活基礎,硬體裡面的人文環境則需要用心經營,將來大愛村的面貌,要靠居民用時間去灌溉、去累積,一個充滿人文精神、互助互愛的家園,才是我們真正想要獻給災民的家,而它正在實現,因為這個新市鎮匯聚了全球的愛心善念,它必定是一處眾志成城的所在。
米蒂拉的丈夫迪桑那亞卡(Dissanayaka)從來沒有為妻子彈過一首歌,但是歷經海嘯劫生後,迪桑那亞卡體會到全家能平安團聚在一起,是多麼值得珍惜和慶祝的一刻。
熱情的旋律,炙熱的陽光,赤紅的土地,碧藍的海洋,這是斯里蘭卡給人的印象。
自海嘯過後第三天,慈濟來到斯里蘭卡到現在仍沒有離開過這塊土地,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慈濟人分享著居民的喜怒哀樂,也見證了這個小鎮的重生與未來。
時間和關愛稀釋了悲傷,慢慢的,痛失親人的人們對大海的畏懼,也將逐漸變淡,這場世紀海嘯或許是他們這一生中最殘忍的一次,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次。人類不離不棄的互助精神,終將彌平傷痛,歡笑、熱情和希望,也將重返這個「佛的國度」。
http://210.59.147.4/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1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