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事件日期:2006/12/08~2006/12/10         ◎慈青生活營文宣組/新加坡報導

天幕低垂,夜凉如水。

莊嚴的靜思堂外,三兩生活組組員剪手在側,穿梭在小圓桌中添水倒茶。慈青學員攏靠成群,神情專注,點點燭光映照在一張張年輕的臉龐上。

「晚餐時,大家互相夾菜與彼此分享的感覺很棒!」

「在忙碌的大學生活裏,我們正需要一個喘息的空間,讓心靈稍作休息。」

「每一個節目、游戲、行爲、談吐都代表著重大的意義。可能越長越大,許多小時候認爲應該的事物都埋沒了,不知不覺喚醒了那顆赤子之心、幫助人的心、爲人設想,體會人的心。」

晚風清沁,慈青學員自有取暖的方式。

「感恩能來到這裏,感動人間有愛,空虛的心靈被填飽了,寂寞的人生有了依靠……」

這一夜星斗皎然。打板聲催衆人入夢。十一時,靜思堂裏噤聲止靜。

◎ 薪火相傳

每年歲末,新加坡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在迎新的喜悅裏,籌辦三天兩夜的營隊,接引來自大專學府和初級學院的同學。七載已過,當年撒播的菩提種子已見新芽。今年登高一呼下,130位慈青學長和在籍慈青從島國四方聚集在靜思堂,各就各位爲營隊出力。

在校園宣導、登門造訪、口耳相傳、網絡宣傳下,第七届慈青營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熱烈迴響。報名截止時,150個學員名額宣告額滿。這也是多年來首次以「一對一」的工作人員和學員比例,策劃一個處處可見用心的營隊。

分會執行長劉濟雨師兄在開營時深深期許「學員們能够開始探索自己人生的價值,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僅僅是留下營隊的回憶而已。」

◎ 約束並非「不自由」

年輕是歲月的籌碼握在手裏,盡享生命的恩寵,眼前分明有條條大路,却不知何去何從?

「昨天一進來,手裏拿著那個鞋袋,看呆了。然後沖凉只有四分鐘,吃飯又要很快……讓我想起中學時候受管制的日子。」就讀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的李欣芮來到靜思堂,一切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源自內心的忐忑和誠惶誠恐,當觸目皆笑靨,入耳是溫言好語,投身在慈濟人文的氛圍裏,感受到秩序之必要,團體和諧之美。她開始思索「自由」的真正定義。

「自從中學畢業進了大學,沒有人管你,什麽都是自由,大家都覺得自由是很好的。可是,當你來到慈濟,第一天就發現有很多的戒律,鞋子要裝進鞋袋,就連吃飯都要有戒律,然後我才覺得,其實自由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可能有某種約束才是好的,只要你把它當作是別人對你的一份關懷,一份愛。」

「這種感覺很好。」欣芮側頭說道,長髮結成雙辮整齊地倚靠在肩上。

◎ 豐富的是意蘊

營隊第一天,有人問學員:「什麽是你最害怕的事物?什麽讓你痛苦至深?」人生八大苦,通過精心設計的攻站游戲,引導學員找尋苦的根源。課程層層鋪展,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探究也漸漸深入。講師善用大量例子,分享「突破舊思維,轉換新角度──自由來自我們的自覺、良知和想像」。由點至綫至面,由個人到群體,把關注的目光從書本上移開,學員組成小組討論時事,即便觀點不成熟,也無礙年輕人學習著參與社會的種種變革和承擔。

課程結束後,小隊輔告訴學員明天的早餐將會很豐盛,一定要用心吃完。怎知把早餐端回來後,每人只有半片白麵包、小半碗稀粥和淡得幾乎嘗不出味道的熱可可。學員的臉上無不寫滿驚訝和沮喪。

「我很奇怪爲什麽這一餐吃得比昨天清淡,而且要用固本來換取?過後,上了《國際賑災》的課程,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要我們體會當難民的滋味。難民雖然需要幫助,但他們也同樣要被尊重啊!」

影片的畫面上,鏡頭緩緩掃過阿富汗孩子在雪中哆嗦,非洲孩子瘦骨嶙峋,就像一雙悲憫的眼睛在俯瞰人間。阿貴爸爸告訴學員們,全球每3.6秒就有一個孩童死去。看到這些鮮爲人知的真實,記住了「3.6秒」這個數字,年輕的心靈被觸動了,眼泪不由自主流下來,感嘆道「他們的貧苦日子,也許會持續一輩子,而我們只不過是一頓早餐,只不過是體會他們生活很小的一部分……我們好幸福啊!」

區區一頓早餐,接連起有情世界的這一端和那一端。南大學生陳釧豪更進一步總結「起初他們說今天的早餐很豐富,真的是很豐富!知識豐富!涵義豐富!」

◎ 重新定義「行善」

「以前雖然知道做慈善是好事,但不懂爲什麽會有這些人。自己也不會爲了一些互不相識的人付出那麽多。現在才知道真的有這種人,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時間和一生。」國際賑災影片中,醫療團隊和志工在舉手投足間流露的慈悲和謙卑,深深震撼了學員。

對於行善,甄寶玲有更切身的思量。「有時候雖然會想幫助一個人,不過那種熱忱不會永久存在。因爲回到現實生活中,人也比較務實,不像在這樣一個環境裏……還是回歸現實比較好。錢,收起來,自己花自己用。」

「剛才在影片裏看到有一個理髮的老婆婆,她的薪水沒有很多,但還願意付出。真的很感動。我是一個很幸福的人,我有家有車什麽都有,那爲什麽不能把奢侈品减少一半,來幫助有需要的人?」

大善,並不只是跋山涉水去撫慰遠方的苦難。寶玲顯然開始意識到,「利他」其實就在生活的方圓之間,無所求地給予別人一分方便和歡喜。

◎ 豐富的是意蘊

營隊課務祖特別策劃了一個「見苦知福」的機會,安排學員分組到日愛精神療養院、廣惠肇留醫院和慈濟關懷個案家中訪視。其中,丁菀薇和同組學員被安排到潘氏兄妹家。

「看到潘媽媽,我很驚訝,因爲她看起來就像一般的媽媽,不會想像她有兩個不健康的孩子。她看起來很快樂,照顧孩子也沒有怨言。看到孩子越來越好,現在可以走了,可以上學可以讀書寫字,潘媽媽也越來越開心……」

「快樂志工」是讓學員學習付出的實踐課程,但菀薇覺得反而是自己得到更多。「我覺得人生很奇妙。好像潘媽媽,如果她的孩子沒有生病,可能她就是一般的媽媽,但是孩子生病了就激發了她不一樣的潜能。其實人是可以跨越障礙,只要你相信自己和身邊的人。」

臨別前,潘氏兄妹把撲滿拿出來,裏面裝著滿滿的硬幣。潘媽媽說每次兄妹們學習走路,從客廳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然後就會把硬幣投下去。這一幕讓菀薇很感動。「他們一天走幾次,一天就投幾次,累積成滿滿的撲滿。我回想自身已經很久沒有存那麽一大筆錢,是爲了做慈善或者一件事情。很久沒有這種堅持了……我告訴自己,要重新開始了……」

◎ 不要怕寂寞

如果此刻你屏息,你不難聽見,年輕的心如出水蓮,層層綻放的聲音。

短短的三天兩夜,遠離了俗世的喧囂浮躁,讓學員在課程、小組討論、游戲、心得分享中,逐漸回歸單純真摯的「一念初心」。圓緣環節,學員魚貫出列,歡喜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悟。

第十組的陳巧慧在街上看到有垃圾就會撿起來丟進垃圾筒,這是她經年累月的習慣。然而她遭到身邊朋友的排斥,認爲這是清潔工人的工作,不需要自己來做。漸漸地巧慧缺乏了信心,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就儘量收斂。

影片中,師公上人說了一句「走這條路,就不要怕寂寞」,讓巧慧重新找到了有志一同的篤定和自信。「因爲我發現,我漸漸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因爲我的以身作則,感動了他們,而我身邊的朋友也慢慢接受了這個舉動。」

做對的事情,還需要衡持。巧慧語重心長地分享:「如果你真的誠心想做一件事,只要用真誠的心去做,就會感動身旁的人,只是要經過時間的考驗。」

抬眼望去,座上學員輕輕頷首。他們當中,有人在小小日記裏記錄著:「今天是這次生活營的最後一天了,這三天兩夜的節目給了我許許多多的啓發。我學習到很多平時生活中被忽略的事物。麻木的心再次被感動。我不知道這次的感動會維持多久,我希望這份暖流永不停息,像是一顆發了芽的種子,等待在心田開滿滿室的芬芳。」

撰文:慈青生活營文宣組(劉宏量、蔡思敏、黎紹斌、黃芷萱、林志華 )/ 整理:陳柔潔。

http://www2.tzuchi.org.tw/tc-express/html/ex-culture.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illthou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