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04
位在袁家灣全椒老街東邊的轉彎處,還遺存著十來家老鐵鋪,打著鐵叮咚叮咚聲聲相應,這是全椒傳統的手工藝。店鋪裏的師傅仍維持著質樸熱情風趣的個性,青磚小瓦防火牆,青石路面木門板,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裡還是全椒的一個商業中心,非常繁華熱鬧;可是物換星移,幾百米的袁家灣,早已衰敗沒落。
全椒縣建於西漢,縣名由古國演變而來,古代高陽氏在椒陵山,建立古椒國。春秋時為楚椒邑,後為全氏居住,漢在故椒邑置縣設治,故名全椒縣。
全椒地處安徽省江淮丘陵的東部,界於江淮分水嶺和滁河之間,縣內河流縱橫沃野平曠,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人稱魚米之鄉。
在全椒除了捕魚的水上人家外,水上運輸仍是一種普遍的方式,全椒古老的船戶,主要是淮揚兩幫,目前縣內船工多是江蘇鹽城地區的移民。民國十七年前後,因為避兵禍,陸續有船民移至滁河,最先來全椒落腳謀生的蘇北船民約有數十戶。
民國三十四年,全椒糧食生意活絡,為了販運糧食,來的船隻增多,泰州六合等地的船民也先後來全椒從事水運。1949年之前,最盛的時候各類船隻多達四百三十餘隻、四千一百餘噸。住在全椒縣襄河鎮的水上社區,成為二代江蘇船民的落腳處,不過近年航運較不景氣,許多職工下崗、年輕力壯者還能在市場掙些收入,年老體弱者和殘疾人便陷入了困境,一度給社區帶來了諸多不安定因素。
在水上社區裡我們認識了開小雜貨店的張銀霞,踩三輪車的先生因腦溢血往生,行動不方便的她提起此刻的處境,目前一般來講溫飽還可以,要多好是不可能的事。張銀霞是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戶每個月,有著二百八十元的補助,2003年以來,水上社區居委會也為張銀霞翻蓋了房屋,還協助她開了一家小雜貨店,但失去家庭支柱的母子倆生活仍然十分貧苦,孩子陳天洋的晚餐多半只能以白飯配醬菜裹腹,談不上什麼營養。
2003年七月,江淮流域氣候異常,暴雨頻頻,位於全椒縣的滁河、襄河出現了全流域性大水,暴發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澇。洪水再次淹沒了全椒人民的家園,水的高度甚至超越1991年。
慈濟在災後第四天進入災區勘查,立即決定對災區展開發放,第一次來的時候全部都還淹水,坐船進來都還無法下來。安徽全椒處在江淮之間,就是長江和淮河之間,按照這種大陸性的這種氣候特別暖,就每年雨季到來的時候,一種是從北方的冷空氣,第二種是從東南沿海台灣過來的颱風暖濕空氣這兩種氣候帶在江淮之間交替,這樣就出現一種情況,當暖濕氣流佔上風的時候就澇,當北方的冷空氣佔上風的時候就旱,然後在夏季來臨的時候,這地方是一澇一旱,就這樣造成軟骨病,缺鈣。
石奶奶帶著孫女璐璐來到發放現場,璐璐十歲,當地醫師診斷為侏儒症,智力不足,父母無法照顧早已放棄治療,學校也拒收入學,璐璐平日跟著奶奶吃睡,奶奶憂心她的病,試圖替她設法,才會帶到志工面前。志工發現這個孩子欠缺學習的機會,不論學校是否願意讓她就學,必須優先解決的是就醫問題,但是璐璐家貧,爺爺患有肝臟宿疾必須長期服藥,家中靠著貸款度日無法支付他一星期八十元的醫療費用,大約兩年前就看不起病了。在璐璐家停留一下午,志工一再思索是否協助她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或幫助她上學識字的可能性。
http://www.newdaai.tv/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