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4/04

其實中國農民無錢看病和因病返貧的現象仍十分普遍,目前大陸農村流行的順口溜,『小康、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正可反映他們的醫療窘境。根據新華社 2005年的報導,目前中國大陸城鄉間的衛生服務十分不平衡,約占人口百分之十五的城裏人享用三分之二的醫療衛生資源,中國廣大農民普遍有看病難的問題。

1991年合肥衛校畢業的徐成醫師,在家鄉全椒譚墩開了一家小診所,十多年來為這個小鎮的農民守護健康。不過,根據新華社的報導指出,超過五成的中國大陸農民收入不足兩千元人民幣,而農民看一次門診的平均費用是四五十元,住一次院需花費一千八百二十六元,這意味著農民住一次醫院就差不多花去全年的收入。所謂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住一次院一年活白幹,這就是廣大農民因病返貧,致貧現象的生動表述。

由於經濟問題,相當多的大陸農民生病後不去醫院就診,需要住院卻住不了院。但徐成醫師不忍辛苦的農民有病卻沒錢就醫,他自發性的為他們找到免費醫療的管道。除了村級診所,以行政鄉的建制發展起來的稱為衛生院,全中國大約有五萬多個農村衛生院,十字鄉衛生院就是其中的一個,不同的是,全椒十字鄉衛生院是由加拿大兒童健康基金會謝華真博士 向慈濟申請經費所援建,相較於台灣的全民健保。中國大陸的農民在醫療費用上是完全沒有保障的,也因此中國政府開始提出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改革,2006年合作醫療這種情況,就是中央財政,每個人拿二十塊錢,省市縣拿十五塊錢,個人承擔十塊錢,十塊錢來講可以大病包銷,就是超過兩百塊錢以上的可以包百分之八十。

來到全椒北邊的周崗鎮,我們認識了約五十歲的張士林,他們家有五口人,但張士林是家中唯一能夠勞動的,因為七十歲的父親放牛時摔斷了腿,妻子又是腦性麻痺,兒子張兵剛剛輟學出去打工,女兒還在讀書,農家最需要的就是勞動力,五口之家就靠一人耕種,生活顯得特別困難,平日就靠種棉花水稻等農作生活,不過張士林的太太張宗芝雖然天生殘疾,但是我們能感覺她腦筋非常清楚,看到客人十分熱情的招呼,並不在乎自己身體上的不方便。晾曬收穫的棉花對張士林一家來說,棉花的收入雖然微薄,但仍是這一季最重要的收成,夫妻兩同心協力剝著棉花,無非是希望家庭能圖個溫飽,孩子能繼續讀書。

沒有勞動力就等於沒有收成,即使產量平平,除了繼續耕種,還能靠什麼維持生活?

荷把鋤頭在肩上,日出染紅了天際,晨光中,總有種說不出的悽涼的美。

老人女人小孩任誰也使不出力氣去操作,一切只能靠雙手耕耘,痀僂的身軀鏟著黃土地,我們也不禁在心底發出一聲嘆息,我們來訪後的一個多月,上海與南京慈濟人也來到了這個困苦的家庭,相信慈濟人一定能為他們帶來溫暖與幫助。

襄河悠悠,太平橋也靜臥無語,柳樹的倒影彷彿就靜止在河面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相信全椒人民不會忘記大自然為全椒帶來的災害,人與自然的相處,在搏鬥與反撲中一路走來,人定勝天的勇氣早該轉為和諧共存的柔情,天下太平的祈願才會有實現的一天。

http://www.newdaai.tv/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93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illthough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