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4/12
丁曉安三十三歲,他人生的起始點,就生活在這個由幾百名孩子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湖北省武漢兒童福利院。
武漢自古就是九省通衢,在大半個世紀之前,若想進入中國內陸,必須在武漢換船,然後沿著長江而上,加上現代鐵公路交通發達,造成南來北往的過客,常在武漢丟下他們無力撫養的孩子,所以小小的福利院收容了超過80%的殘疾孩童。
1972年,剛出生的曉安被丟棄在路邊,哭聲引來一位好心人,把襁褓中的男嬰送到武漢市育幼院,曉安和幾百個殘疾的孩子一起生活。
因為兩隻手畸形、細小無力,連穿衣吃飯都靠院裡的阿姨照顧;但他的腦袋是好的,他能思考,漸漸長大,曉安不想和其它呆傻的孩子一樣,每天醒來就坐著,等待一天的結束,他決定自己要過不一樣的人生。
李逢十八歲,盲校高材生,小時候家裡有六個姊妹,弟弟出生的第二天,她就被家人遺棄,從農村送到武漢兒童福利院;幸運的是她有了受教育的機會。
1995年,剛從幼師畢業的胡弘,來到兒福院當志工。
從小學音樂的她用鋼琴跟孩子互動,雙眼看不見的李逢最被她的琴聲所吸引。
深秋的一個清晨,武漢市公安轉送一名男嬰到兒童福利院,醫療團隊馬上為他進行搶救,檢查的結果臍帶尚未脫落,推測這個孩子出生不到一周,有先天性心臟病等多重障礙,可能因此遭家人遺棄。前一晚室外溫度不到十度,嬰兒呈低溫昏睡狀態,醫生指示先把孩子送進保溫箱;兒福院的老師馬上為男嬰取了一個名字,希望他能健康平安,就叫他「武昌康」。
丁曉安、李逢、武昌康,或是武漢兒福院長期照養的上千名孩童,他們從小有一個共同的家,長大以後,他們對「家」有什麼樣的想望?
http://210.59.147.4/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