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28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最為人熟知對蒙古大地景象的形容,它一直哺育著廣大的草原民族,雖然這裡的民族歷經了數千年來的變化遷徙與融合,不過生活型態基本上還是依賴草原維生,民族性格也由於地理因素而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粗獷豪放是此地民族的代名詞,奔馳原野是世人賦予的印象,似乎他們勇敢無畏地征服這片大地,徜徉其上;不過,大漠嚴酷的氣候自古有之,於今為烈,經不住大自然環境的變遷,這裡草原的民族不斷面臨各種考驗,在屢經劇烈而連續的天候變化,已經無情地摧殘了這片大地,曾幾何時,肥美的草原正逐漸成為一片片荒漠,不時傳來嚴重的災情。環境的惡化更成為舉世關注的對象,因為這裡也正是全球過度開發利用後,必須付出的代價與真實的寫照。如何再避免遭受苦果,不但是此地草原民族極需克服的困境,也是未來全人類要解決的問題。
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和以南地區漢代以後,常被稱作「漠北」和「漠南」,清代蒙古族被分為「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和「漠西蒙古」。漠北蒙古被稱為外蒙古,漠南蒙古被稱為內蒙古,現今內蒙古之名由此而來。內蒙古的圖形像一隻昂首的草原之狐,全境地形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一千公尺左右,地勢開闊平坦,境內東部是廣大的草原牧場,西部則是浩瀚的戈壁荒漠,高原上的大漠駝影,和翠綠色的草原景觀相映成趣,這裡是蒙古族主要的分布區,為中共最早設置的少數民族自治區,由於高原大漠的地理特性,內蒙古的氣候異常乾寒,日夜溫差極大,冬季常常積雪成災,加上近年來草原沙漠化日益嚴重,乾旱期又長,以致放牧維生的蒙古族失去大量的牲畜,生活陷入困境。
二十世紀的千禧年入冬之後,連續酷寒的大風雪造成內蒙古嚴重的災害,遍地牛羊死屍,百姓生計因而出現問題,尤其接著而來的乾旱寸草不生,活下來的牲畜也因為缺乏牧草而難以生存,年四月中旬,從台灣抵達內蒙古的慈濟勘災團,風塵僕僕地長途跋涉,前進受災地區探訪,強風吹襲之下,黃沙漫天。
年月,一批整齊的隊伍由桃園中正機場出發前往中國大陸,成員中很多人已經不是第一次跨過海峽進行人道援助,不過這次卻是首次前進萬里之遙的北國,他們就擔心明年下雨持續下去,又擔心沙塵暴的問題。
內蒙古草原每年約有二千萬畝草場不同程度退化沙化,各類草產量比五十年代下降三到五成,在「蘇尼特右旗」的第一次賑災,總共有九個蘇木,也就是相當於九個鄉要發放,而且首度與大陸中華慈善總會合作由他們負責發給,每戶牧民牲畜飼料一百斤,外頭晴空烈日下,大家忙著發放與領取搬運物資。
蒙古素有「舞鄉」與「歌海」之稱,是天生的音樂民族,千百年來他們創作了無數的舞蹈和民謠藝術,蒙古族的舞蹈節奏輕快,舞步矯捷,動感強烈,情緒高昂,流露出民族性格和生活情境;尤其是反映馬上生活的馬舞,在揮手、揚鞭、騰躍之間,令人感受到騎馬奔馳的雄壯剽悍。
年月底的月夜,慈濟賑災團再度從台灣返抵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市,先遣人員已經在機場等候歡迎大隊的到來。帶來發放的物資,也帶來歡樂喜悅的氣氛,溫暖災民的心,期望他們能度過難關,永遠堅強地生活下去。
經過長期的乾旱肆虐,對內蒙古而言,水資源尤其無比的珍貴,農民辛勤地收割農作,彷彿希望就在眼前,荒漠甘泉,天祐內蒙古。內蒙古對許多人來說猶如一個遙遠的國度,然而在世界史中,蒙古曾經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所傳承下來的文化習俗別具風采而依舊迷人,無奈大自然無情的摧殘力量不斷重壓在那裡的百姓身上,雖然賑災發放早已結束,但慈濟人的路仍然遙遠而沒有盡頭,就像路邊的一道彩虹乍現,綻放希望,而且充滿祝福。
http://210.59.147.4/chinese/program.php?func=program_view&id=11748